狹口蛙科

  • 小雨蛙
    台灣原生的4種「狹口蛙科」成員中,就屬小雨蛙是最廣泛分布、最容易見到的。中文俗名「小雨蛙」的由來則是來自牠們一到繁殖季的下雨天時,便會整群一齊合鳴。單一隻雄蛙的音量會讓你目瞪口呆,非常地大聲。牠們的叫聲有人形容為像是刷洗衣板的聲音,聽起來是連續、具節奏感「Gke」的振音,相當容易辨認。要是夏日夜間有機會走訪校園或公園,體驗一整群小雨蛙的合唱,說是響徹雲霄一點也不為過,有時候甚至想要摀起耳朵呢。如此宏大的音量來自於雄蛙黑色、巨大的單一外鳴囊,鼓起來甚至可比身體還要大。在2005年將廣泛分布於琉球群島、台灣、中國東南方、中南半島和印度、孟加拉等國的M. ornata再細分為三種,其中Microhyla fissipes便是專指分布於台灣、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上的小雨蛙。小雨蛙的蝌蚪模樣相當逗趣可愛,圓形、透明的頭部,位於兩側的雙眼,再加上細長、帶著金屬綠光澤的尾巴,成群地朝著同個方向一起行動,非常有秩序。雖然牠們是十分常見的物種,但由於體型嬌小,再加上絕佳的保護色,這些小傢伙如果不發出聲音,還真的讓人難以發現呢!
  • 黑蒙西氏小雨蛙
    姬蛙科的家族成員中,在台灣的中南部以及東部還有另一種長相、叫聲與小雨蛙相似也較常見的蛙,叫作「黑蒙西氏小雨蛙」。每到春夏時節的雨後夜晚,黑蒙西氏小雨蛙雄蛙便開始鳴叫。有趣的是牠們身邊往往少不了小雨蛙的作伴,一樣的黑色大鳴囊,但前者聲音聽起來像是音頻略低、長度拉長的小雨蛙叫聲,人耳極不易分辨,厲害的是雌蛙卻總能分辨得出哪位才是她的如意郎君呢!過去曾經因為棲地的零碎化將黑蒙西氏小雨蛙列於保育類名單中,但於2008年修訂為一般類,目前族群量較為穩定。牠們最異於常「蛙」的特點在於小時候,牠們的蝌蚪吻端外擴出一個深色大漏斗,身型也較小雨蛙蝌蚪纖細,尾部看起來較粗厚且末端收成絲狀,模樣相當討喜、易於辨認。
  • 巴氏小雨蛙
    雄蛙叫聲是有節奏感的「歪~、歪~、歪~」單音,聽起來就像鴨子般,成群叫起來十分嘈雜。過去曾經因為棲地的零碎化將巴氏小雨蛙列於保育類名單中,但因族群量尚較穩定,於2008年修訂為一般類。其蝌蚪外觀與小雨蛙蝌蚪相似,不同的是巴氏小雨蛙蝌蚪體色呈半透明的草綠色,金屬綠光澤涵蓋面積較廣,尾鰭粗厚且尾中段上下側為深黑色並雜有細碎紅點,末段則收成絲狀。隨著年紀增長,蝌蚪體色漸不透明,尾部的紅色部份也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