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

  • 山羌
    形態特徵:
    台灣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身長不超過一公尺,體色棕黃,四肢與頭部較黑,雄羌有短角,大約5月間脫落重長,頭部有Y字型黑斑,而雌羌僅有骨質隆起,頭上有盾狀黑斑,幼羌身上具白色斑點。

    棲地分布:
    台灣低海拔至高海拔山區均可發現其踨跡,以中海拔未被開發之森林地為其主要棲地,算是森林中數量較多的野生動物。

    生態習性:
    靠保護色及靈敏的行動來避敵,警戒時會發出淒厲的叫聲,略似狗吠。多數獨居,不成群活動,以樹葉、禾草、果實為食。
  • 石虎
    形態特徵 :
    體長約55~65公分,尾長約27~30公分,體重約3~6公斤。毛色為灰褐色,具褐色斑點,外觀看起來就像一隻虎斑貓,但是耳後有明顯的白斑,尾部也較短。

    棲地分布 :
    數量稀少,零星分布於苗栗至嘉義的低海拔淺山。

    生態習性 :
    夜行性,行動靈活敏捷,肉食性。這種美麗的貓科動物面臨棲地被開發、道路切割及獵捕壓力而亟待保護。
  • 藍腹鷴
    形態特徵:
    雄鳥身長約70公分,雌鳥身長約45~60公分。雄鳥的羽色十分艷麗,全身為光彩閃耀的深藍、紅、綠、紫與雪白相間,雌鳥則為斑駁的茶色,腳脛鮮紅。

    棲地分布:
    棲息於低海拔至中低海拔山地森林。

    生態習性:
    習性安靜隱密,警覺性高,喜歡在晨昏或起霧時活動,光線昏暗時出現在林下開闊處或林道上覓食。
  • 穿山甲
    形態特徵:
    頭軀幹長約45~55公分,尾長約30~35公分,體重約3~6.5公斤。外型十分奇特,頭圓錐狀,眼睛小,眼臉厚,吻端尖,牙齒已退化消失;巨大的前爪用來挖掘蟻窩,並以細長、達20公分左右的舌頭舔食白蟻與螞蟻。

    棲地分布:
    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灌叢與森林,野生族群很少。

    生態習性:
    穿山甲擅長挖掘,白天多居於洞穴,晚上外出覓食。動作較慢,遇危險則全身蜷曲成球狀以禦敵。
  • 麝香貓
    形態特徵:
    頭體長約55公分,尾長約30公分,體重約2至4公斤。頭部尖狹,吻端突出,身體呈細長狀。體色以黃色為基底,密佈黑褐色條紋及斑點,胸腹佈滿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後背有數條排列整齊的黑褐色條紋,尾巴細長,具有8至9節明顯的黑白相間環節。因肛門附近有泌香腺體而得名。

    棲地分布:
    分布全島低海拔山麓至海拔約1500公尺左右之山區為主,中高海拔偶爾可見,以原始闊葉林為主要棲息環境,偏好高芒草、灌叢地或林緣。

    生態習性:
    夜行性,警戒心強,常單獨行動。活動範圍以地面為主,遇到危險時會立即躲入草叢中。肉食性,主要以鼠類、爬蟲類及昆蟲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