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
-
臺灣水鹿形態特徵:
台灣最大型草食性動物,頭與軀幹長約180公分,體重可達200公斤,冬季毛色較暗,夏季毛色較淺。眼睛下方具眶下腺,緊張時會張開。雄鹿具有三叉的長角,每年換角1次。蹄尖而硬,能適應崎嶇的地形。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中、高海拔,但在低山區也會出現。
生態習性:
群居性動物,但雄鹿喜歡單獨行動。大型草食動物,以樹葉及嫩草為主食,常見在有水源的地方活動,喜愛泥浴,清晨與黃昏為活動高峰期。 -
白鼻心形態特徵:
體長約50公分,尾長約40公分,體色為黃灰褐色,頸部顏色較黑,從額頭至鼻樑有一明顯的白帶,眼睛下方與耳朵下方為白色,後頸、肩、四肢末端及尾巴末端為黑色。
棲地分布:
分布廣,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山區均有分布,但以中海拔山區即開墾地為主。
生態習性:
夜行性動物,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擅長爬樹,雜食性,以鼠類、昆蟲與蝸牛及多汁果實為主。肛門附近具肛門腺,遇敵時會釋出異味驅敵。
圖片作者:
作者:陳文會 。資料來源: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
臺灣獼猴形態特徵:
頭軀幹長約35~45公分,尾長約25~45公分,體重約5~12公斤。頭圓臉平,面頰裸出,顏面呈淡紫色,或深或淡,隨個體的不同而有差異,所以台灣原住民將其分為白臉與紅臉,臉頰上長有粗雜的長鬚,尾粗而多毛,全身被厚而軟的毛,腹部的毛為白色。臺灣獼猴的前肢比後肢短,各肢具有五趾,四肢較黑故有黑肢猿之稱,股間有顯著的紅棕色的大斑。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台灣中海拔3000公尺以下山區,棲息環境以天然林地為主。
生態習性:
除人類之外,獼猴是台灣唯一屬於靈長類的動物。台灣獼猴屬於晝行性活動且群體生活的動物,其四肢發達,能在樹稍、林間、地面,奔跑、跳躍,身手矯健,遇危險會發出短促的吼叫聲或搖動枝幹以警告同伴。清晨與黃昏為覓食高峰,食性以果實及嫩葉為主,其他還有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 -
臺灣野豬形態特徵:
體長約90~180公分,具向前突出的鼻吻部及長而上彎的獠牙,覓食時可以用獠牙掀開大石塊。冬毛較密,毛質較軟,夏毛明顯稀疏,毛質粗硬,顏色較深。背脊上有較長的鬃毛。幼豬有褐色縱紋或縱列斑點。
棲地分布:
海拔3000公尺以下的山林,有時會至農耕地覓食。
生態習性:
在森林、灌叢或草叢中棲息,沒有明顯巢穴。公豬多單獨行動,母豬與小豬成群活動。野豬的鼻子是覓食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拱地,翻動土石,所到之處,整片地都會被翻拱的非常凌亂。雜食動物,以塊根、球莖、甲殼類幼蟲、蛹、蚯蚓等為主食。喜歡泥浴。 -
赤腹松鼠形態特徵:
體長約20公分,尾長約18~20公分,體重約在500公克以下,腹部及四隻內側呈現赤紅色,尾毛澎鬆,背部暗褐色。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台灣中海拔的原始闊葉林,由於適應力佳,無論果園 、竹林、人工次生林、闊葉林、針葉林中都可發現其踨跡。
生態習性:
夜行性動物,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擅長爬樹,雜食性,以鼠類、昆蟲與蝸牛及多汁果實為主。肛門附近具肛門腺,遇敵時會釋出異味驅敵。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