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frog/128145846盤古蟾蜍.JPG
蟾蜍科

廣泛分布於全台近郊、海拔500公尺以下開闊的草地、開墾地、布道,繁殖季時會出現在溪流或水池。

 

體型:大型肥胖,♂6-10cm,♀6-20cm。

外觀:體色多變從褐黃色到灰黑色都有,有些個體會有背中線;眼睛後方後有膨大的耳後腺,全身粗糙佈滿疣粒,有些疣粒上會有白色的刺。

 

概述

蟾蜍的共同特徵是粗糙而充滿疣粒的皮膚,以及在眼睛後方膨大的耳後腺,大多數人認為碰觸蟾蜍就是有毒的,但其實蟾蜍只有在真正遇到生命危險時(例如遭到捕食)才會從耳後腺分泌出白色的毒液,一般的碰觸並不會中毒。和青蛙相比,蟾蜍的皮膚較為乾燥,也比較能遠離水域,所以可以在步道、草地、闊葉林等地方發現他。 另外因為骨頭結構的關係,成熟的蟾蜍也比較常慢慢的爬的而不是蹦蹦的跳。 如果你在路上抓了一隻蟾蜍在手上,有時會發現他會發出「勾勾勾」的叫聲,奇怪,難道是在對你求偶嗎?當然不是!這是蟾蜍的「釋放叫聲」,當雄的蟾蜍被其他雄蟾蜍誤以為是新娘而抱住或是被抓住時,他們就會發出這個聲音來告訴別人「你抱錯啦!快放開我!」。 性徵:雄性較雌性小,前掌內側有隆起的肉墊,是假交配時用來緊抱住雌性用的,所以稱為婚姻墊。

 

繁殖季節9月到隔年2月。
相似物種黑眶蟾蜍,眼眶有黑線,並有黑色指甲,盤古蟾蜍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