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蛙類叫聲

  • 盤古蟾蜍

    蟾蜍科

    蟾蜍的共同特徵是粗糙而充滿疣粒的皮膚,以及在眼睛後方膨大的耳後腺,大多數人認為碰觸蟾蜍就是有毒的,但其實蟾蜍只有在真正遇到生命危險時(例如遭到捕食)才會從耳後腺分泌出白色的毒液,一般的碰觸並不會中毒。和青蛙相比,蟾蜍的皮膚較為乾燥,也比較能遠離水域,所以可以在步道、草地、闊葉林等地方發現他。 另外因為骨頭結構的關係,成熟的蟾蜍也比較常慢慢的爬的而不是蹦蹦的跳。 如果你在路上抓了一隻蟾蜍在手上,有時會發現他會發出「勾勾勾」的叫聲,奇怪,難道是在對你求偶嗎?當然不是!這是蟾蜍的「釋放叫聲」,當雄的蟾蜍被其他雄蟾蜍誤以為是新娘而抱住或是被抓住時,他們就會發出這個聲音來告訴別人「你抱錯啦!快放開我!」。 性徵:雄性較雌性小,前掌內側有隆起的肉墊,是假交配時用來緊抱住雌性用的,所以稱為婚姻墊。
     ">蟾蜍的共同特徵是粗糙而充滿疣粒的皮膚,以及在眼睛後方膨大的耳後腺,大多數人認為碰觸蟾蜍就是有毒的,但其實蟾蜍只有在真正遇到生命危險時(例如遭到捕食)才會從耳後腺分泌出白色的毒液,一般的碰觸並不會中毒。和青蛙相比,蟾蜍的皮膚較為乾燥,也比較能遠離水域,所以可以在步道、草地、闊葉林等地方發現他。 另外因為骨頭結構的關係,成熟的蟾蜍也比較常慢慢的爬的而不是蹦蹦的跳。 如果你在路上抓了一隻蟾蜍在手上,有時會發現他會發出「勾勾勾」的叫聲,奇怪,難道是在對你求偶嗎?當然不是!這是蟾蜍的「釋放叫聲」,當雄的蟾蜍被其他雄蟾蜍誤以為是新娘而抱住或是被抓住時,他們就會發出這個聲音來告訴別人「你抱錯啦!快放開我!」。 性徵:雄性較雌性小,前掌內側有隆起的肉墊,是假交配時用來緊抱住雌性用的,所以稱為婚姻墊。
     

  • 面天樹蛙

    樹蛙科

    面天樹蛙因為外型和叫聲和艾氏樹蛙非常相似,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同種,直到1987年才被命名發表成新種。面天樹蛙的叫聲是較為連續而急促的「逼逼逼」和艾氏樹蛙較零碎的「逼」不同,另外最主要的不同則是他們的產卵方式,面天樹蛙把卵產在落葉堆或泥縫邊而不會是竹筒,也沒有護卵的行為。 但如果沒聽到聲音,在野外要如何辨別艾氏和面天樹蛙呢?可以先觀察他的顏色是否有偏綠,面天樹蛙體色雖多變但不會偏綠,若有綠色則是艾氏樹蛙,但如果都是褐色時,不妨把牠翻到腹面,輕輕抬起牠的前肢看看腋下是否有「長腋毛」,即兩個黑色的小斑塊,若有就是這隻很天然不除腋毛的面天樹蛙了!

  • 莫氏樹蛙

    樹蛙科

    綠色樹蛙一般數量都較少屬於保育類,但莫氏樹蛙是其中數量和分布較為普遍的綠色樹蛙,常分佈在果園或樹林間,不過一般季節還是都相當隱密在樹上活動,只有繁殖季時才較為活躍,祈求偶的叫聲是響亮而一連串的「瓜~啊 瓜啊啊啊啊啊」。 另外莫氏樹蛙股部及大腿內側為紅色,並帶有許多黑斑,常被戲稱為穿紅內褲的青蛙,而這紅內褲可是一種防禦機制呢,當遇到敵人時,原本蹲著看不見的紅內褲在奮力一跳的瞬間突然出現在敵人眼前,綠油油的蛙突然變成一片鮮紅!可能讓敵人瞬間嚇一跳或感到困惑,莫氏樹蛙再趁此時趕快逃離現場,增加躲過一劫的機會。

  • 拉都希氏赤蛙

    赤蛙科

    在有水草遮蔽的水池邊,甚至只是一場大雨路邊形成的積水池,都有可能引來這種適應力很好的蛙類─拉都希氏赤蛙(Hylarana latouchii)。我們常常會對這種蛙類開個玩笑,說牠是拉肚子吃西瓜,因為拉都希氏赤蛙的叫聲非常好認,就像是我們拉肚子時會用力發出細長的「恩ˋ、恩ˊ」的聲音,再加上一點點鼻音的效果那就更像了。讀到這是否可以來揣摩一下牠們的聲音,學學看,也許哪天走在路上會有其他雄蛙回應你呢!">在有水草遮蔽的水池邊,甚至只是一場大雨路邊形成的積水池,都有可能引來這種適應力很好的蛙類─拉都希氏赤蛙(Hylarana latouchii)。我們常常會對這種蛙類開個玩笑,說牠是拉肚子吃西瓜,因為拉都希氏赤蛙的叫聲非常好認,就像是我們拉肚子時會用力發出細長的「恩ˋ、恩ˊ」的聲音,再加上一點點鼻音的效果那就更像了。讀到這是否可以來揣摩一下牠們的聲音,學學看,也許哪天走在路上會有其他雄蛙回應你呢!

  • 斯文豪氏赤蛙

    赤蛙科

    夜晚走在溪流旁,很容易聽到「啾!」的一聲,這就是牠們可愛的鳴聲,聽起來就跟鳥鳴一樣。也因如此常常造成許多遊客和賞蛙初學者的誤會,讓斯文豪氏赤蛙得到了「騙人鳥」的稱號。特別喜歡在瀑布旁的石縫中躲藏著,因此不少人也稱牠為「瀑布蛙」呢!。斯文豪氏赤蛙擁有所有赤蛙科成員中最發達的吸盤,後腳有非常明顯的蹼,特別能適應台灣湍急而下的溪流環境中,所以可以由大吸盤來辨識這種美麗的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的卵是晶瑩剔透的乳白色,外面包裹著一層透明膠質,一整團產在有水的石縫當中,看起來就像珍珠般,格外耀眼。牠們生性雖然害羞,但置身於幽靜的山澗之中,已經習慣了沖刷而下的磅礡瀑布聲,倘若此時傳來一聲清脆響亮的「啾!」,挺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呢! 我想這正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最佳寫照吧!">夜晚走在溪流旁,很容易聽到「啾!」的一聲,這就是牠們可愛的鳴聲,聽起來就跟鳥鳴一樣。也因如此常常造成許多遊客和賞蛙初學者的誤會,讓斯文豪氏赤蛙得到了「騙人鳥」的稱號。特別喜歡在瀑布旁的石縫中躲藏著,因此不少人也稱牠為「瀑布蛙」呢!。斯文豪氏赤蛙擁有所有赤蛙科成員中最發達的吸盤,後腳有非常明顯的蹼,特別能適應台灣湍急而下的溪流環境中,所以可以由大吸盤來辨識這種美麗的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的卵是晶瑩剔透的乳白色,外面包裹著一層透明膠質,一整團產在有水的石縫當中,看起來就像珍珠般,格外耀眼。牠們生性雖然害羞,但置身於幽靜的山澗之中,已經習慣了沖刷而下的磅礡瀑布聲,倘若此時傳來一聲清脆響亮的「啾!」,挺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呢! 我想這正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最佳寫照吧!

  • 金線蛙

    赤蛙科

    金線蛙(Pelophylax plancyi)是台灣早期中南部有在食用的蛙種,在農田周遭很常發現。但由於農藥的濫用和棲地的破壞,使牠們目前的數量大不如前,分布範圍也越來越侷限,因此在2008年被列為保育列三級的物種。金線蛙生性害羞、機警,為水棲性,以水生動物為食。由於雄蛙具有內鳴囊,因此鳴聲相當細小不容易聽見,叫聲為清脆的「ㄍㄨ一」一聲。有些個體在蝌蚪發育末期(長出後腳後),就已經出現了綠色的背中線和金色的背側褶,非常可愛。早期,不少人的童年樂趣就是到田邊釣青蛙,比起同樣會發現的中大型蛙類如貢德氏赤蛙和虎皮蛙,金線蛙可說是比較容易上鉤呢!

  • 貢德氏赤蛙

    赤蛙科

    過去電視新聞報導過一件趣聞,有位男子晚上聽到橋下傳來了一陣一陣的短促狗叫聲,奮而跳下水去搶救落水的小狗,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台灣本土的青蛙─貢德氏赤蛙的叫聲。貢德氏赤蛙(Hylarana guentheri)為台灣大型的赤蛙類,在過去也因為體型龐大常被捕捉販賣,一度導致數量極為稀少因而在1989年被列為保育類。隨著保育有成,以及其對都市周邊和郊區的適應能力,因此在2008年恢復為一般類動物。生性害羞敏感,一有人靠近便撲通一聲躲入水中,較不容易捕捉。叫聲為響亮清澈的「ㄍㄧㄠˋ! ㄍㄧㄠˋ、ㄍㄧㄠˋ」,有時候聽起來很像狗叫聲,因此又被稱做狗蛙。白天可聽到牠們響亮的聲音,若仔細循著方向找就有可能看到這害羞的巨人呢。

  • 黑蒙西氏小雨蛙

    狹口蛙科

    姬蛙科的家族成員中,在台灣的中南部以及東部還有另一種長相、叫聲與小雨蛙相似也較常見的蛙,叫作「黑蒙西氏小雨蛙」。每到春夏時節的雨後夜晚,黑蒙西氏小雨蛙雄蛙便開始鳴叫。有趣的是牠們身邊往往少不了小雨蛙的作伴,一樣的黑色大鳴囊,但前者聲音聽起來像是音頻略低、長度拉長的小雨蛙叫聲,人耳極不易分辨,厲害的是雌蛙卻總能分辨得出哪位才是她的如意郎君呢!過去曾經因為棲地的零碎化將黑蒙西氏小雨蛙列於保育類名單中,但於2008年修訂為一般類,目前族群量較為穩定。牠們最異於常「蛙」的特點在於小時候,牠們的蝌蚪吻端外擴出一個深色大漏斗,身型也較小雨蛙蝌蚪纖細,尾部看起來較粗厚且末端收成絲狀,模樣相當討喜、易於辨認。

  • 布氏樹蛙

    樹蛙科

    有「台灣最性感的蛙」的稱號,因為其大腿內側的網狀紋路就像穿著性感的網襪一般,很好辨認。這些網狀紋路被認為是在遇到敵人時可以在跳開的一瞬間露出此大腿內的紋路,短暫的使敵人迷惑,爭取逃跑的時間。 布氏樹蛙的叫聲是連續的「打、打、打」像敲打木板的聲音,相當有特色很好辨認。布氏樹蛙雄雌比例懸殊,常可見到多雄搶著跟一雌交配的現象。

  • 艾氏樹蛙

    樹蛙科

    艾氏樹蛙的叫聲是清脆而響亮的「逼」一聲,在繁殖季時雄蛙常會在竹筒中或附近逼逼逼的叫,藉由竹筒除了能讓聲音更響亮之外,也方便交配產卵,怎麼說呢?因為艾氏樹蛙習慣產卵在竹筒壁上,就算雄蛙不在竹筒中鳴叫,在找到配對之後,也會一起到竹筒中交配產卵,通常會選擇有積水的竹筒,或是其他類似的積水構造,例如樹洞。另外艾氏樹蛙最特別的一點是他們是台灣唯一具「護幼」行為的蛙,而且爸媽會分工合作!雄蛙會留在產卵的地點,以水定時潑濕卵粒,確保其濕潤且不發霉,雌蛙則是會在卵孵化之後定期回到孩子身邊將屁股泡到水面下,這時蝌蚪會用嘴去啄媽媽的屁股,刺激其排出未受精的卵當作孩子的食物。

  • 褐樹蛙

    樹蛙科

    褐樹蛙雌雄體型差異非常大,雌性比雄性大得多,且身體較為扁平,常常一眼就可以辨認,因此在看到褐樹蛙假交配的時候,常有種媽媽背小孩的錯覺呢!而牠們在交配時會挑選流速緩慢的淺水區,雌蛙以後腿踢打小石頭清出一片區域,開始產卵,產下的卵隨著水流慢慢往下流動,最後附著在石頭壁上等待孵化。另外在繁殖季時,許多褐樹蛙公蛙的體色會漸漸轉黃,黃的程度因蛙而異,有時會看到整隻變成鮮黃的個體十分特別可愛!

     

  • 澤蛙

    叉舌蛙科

    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又叫做田蛙,是全台灣平地很容易見到的蛙類。過去在以農為主的時代,晚上經常聽到這種很短促的連續單音叫聲「ㄍ一嘓!ㄍ一嘓!ㄍ一嘓! 」,這樣的情形發生在一大群澤蛙集體鳴叫的時候,就好像在開派對一樣的熱鬧呢。雄蛙通常會同時間一塊鳴叫,若有人或危險接近就會瞬間鴉雀無聲。過了一陣子後前幾隻雄蛙會試探性發出「嘎~」的破音,聽起來相當淒厲又好笑。隨著前幾隻的「嘎」聲之後,只要第一隻雄蛙開始ㄍㄧ、ㄍ一叫時,便會整群澤蛙一同加入熱鬧的行列之中,形成瘋狂大合唱。有機會在夜間到田邊走走,聽聽牠們的合唱,你一定會high翻天!

  • 梭德氏赤蛙

    赤蛙科

    近幾年在新竹的大山背地區,每每到了十月份開始會湧入一批人潮,他們不是要賞螢、不是要看流星,而是要去幫青蛙過馬路! 梭德氏赤蛙(Rana sauteri)為台灣的特有種,生性隱密,只有在繁殖期時會從平常居住的森林中大規模遷徙至溪流交配。而大山背這裡有一條筆直的道路剛好攔截住他們的去路,車水馬龍的情況下常常造成這些美麗的小生命無辜凋零。因此辛苦的志工們便定時來此處幫忙青蛙過馬路,讓牠們得以到溪流當中完成繁衍的使命!全台灣的青蛙中,梭德氏赤蛙是分布海拔可到最高的,是適應力極強的物種。有趣的是不像其他蛙類,雄蛙會先主動找尋雌蛙的位置,慢慢接近後,一把抱住才開始牠細語呢喃的「ㄍ一ㄚ、ㄍ一ㄚ」聲。秋天有幸到新竹的話,就一起來幫助這些佳人們成功結為連理吧!">近幾年在新竹的大山背地區,每每到了十月份開始會湧入一批人潮,他們不是要賞螢、不是要看流星,而是要去幫青蛙過馬路! 梭德氏赤蛙(Rana sauteri)為台灣的特有種,生性隱密,只有在繁殖期時會從平常居住的森林中大規模遷徙至溪流交配。而大山背這裡有一條筆直的道路剛好攔截住他們的去路,車水馬龍的情況下常常造成這些美麗的小生命無辜凋零。因此辛苦的志工們便定時來此處幫忙青蛙過馬路,讓牠們得以到溪流當中完成繁衍的使命!全台灣的青蛙中,梭德氏赤蛙是分布海拔可到最高的,是適應力極強的物種。有趣的是不像其他蛙類,雄蛙會先主動找尋雌蛙的位置,慢慢接近後,一把抱住才開始牠細語呢喃的「ㄍ一ㄚ、ㄍ一ㄚ」聲。秋天有幸到新竹的話,就一起來幫助這些佳人們成功結為連理吧!

  • 虎皮蛙

    叉舌蛙科

    高中或是大學時期相信不少人有解剖青蛙的經驗,或是過去很多人特愛的佳餚「三杯田雞」,大部分指的都是這種虎皮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在過去農村時代,因為其體型大,肉質佳,因此成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並將牠們叫做「水雞(台語)」。由於饕客們的需求,因此過去被大量捕抓販售,使得虎皮蛙的族群量一度下降至被列為台灣的保育類蛙種。但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和人工繁殖場的技術提升,讓野生的虎皮蛙數量漸增,也改列為一般類。雄蛙具有一對咽側外鳴囊,叫聲為非常宏亮和低沉的「剛、剛、剛」連續鳴聲,聽起來相當有氣勢。若在野外見到虎皮蛙,一定會比起在餐盤或解剖盤上遇見牠們還來得珍貴呢!

  • 巴氏小雨蛙

    狹口蛙科

    雄蛙叫聲是有節奏感的「歪~、歪~、歪~」單音,聽起來就像鴨子般,成群叫起來十分嘈雜。過去曾經因為棲地的零碎化將巴氏小雨蛙列於保育類名單中,但因族群量尚較穩定,於2008年修訂為一般類。其蝌蚪外觀與小雨蛙蝌蚪相似,不同的是巴氏小雨蛙蝌蚪體色呈半透明的草綠色,金屬綠光澤涵蓋面積較廣,尾鰭粗厚且尾中段上下側為深黑色並雜有細碎紅點,末段則收成絲狀。隨著年紀增長,蝌蚪體色漸不透明,尾部的紅色部份也更加明顯。">雄蛙叫聲是有節奏感的「歪~、歪~、歪~」單音,聽起來就像鴨子般,成群叫起來十分嘈雜。過去曾經因為棲地的零碎化將巴氏小雨蛙列於保育類名單中,但因族群量尚較穩定,於2008年修訂為一般類。其蝌蚪外觀與小雨蛙蝌蚪相似,不同的是巴氏小雨蛙蝌蚪體色呈半透明的草綠色,金屬綠光澤涵蓋面積較廣,尾鰭粗厚且尾中段上下側為深黑色並雜有細碎紅點,末段則收成絲狀。隨著年紀增長,蝌蚪體色漸不透明,尾部的紅色部份也更加明顯。

  • 黑眶蟾蜍

    蟾蜍科

    黑眶蟾蜍的男女比相當不均,常常出現雌性稀少的情形,因此到了繁殖季有時會看到好幾隻雄蟾蜍搶著抱一隻雌性進行體外受精,期望能產生子代的畫面。另外黑眶蟾蜍在受到很大的驚嚇時除了耳後腺外,身上的疣粒也會分泌出白色的毒液,這些毒液經過加工後就是有名的中藥材「蟾酥」。但一般蟾蜍遇到威脅時,不會馬上就分泌毒液浪費資源,而是會先鼓脹自己的身體,用前肢將自己挺起來,想要變得又大又勇猛藉此嚇退敵人,有時也會尿尿嚇人或是用裝死的招數想要逃過一劫,這些都是在路上遇到蟾蜍時可能看到的情況喔。

  • 太田樹蛙

    樹蛙科

    太田樹蛙是2017年根據遺傳、形態、鳴叫聲、回播實驗等四組證據,從日本樹蛙(現為周氏樹蛙)區分出來的新種,兩蛙種之外型、生態習性及叫聲都很類似,但可依棲息地區作為初步分辨方法,台灣東部和西南部(蘭陽溪以南與朴子溪以南)1500公尺以下的溪流地區為太田樹蛙之棲息地。命名來自日本兩棲爬蟲類學者太田英利教授,以彰顯其對東亞及臺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貢獻。">太田樹蛙是2017年根據遺傳、形態、鳴叫聲、回播實驗等四組證據,從日本樹蛙(現為周氏樹蛙)區分出來的新種,兩蛙種之外型、生態習性及叫聲都很類似,但可依棲息地區作為初步分辨方法,台灣東部和西南部(蘭陽溪以南與朴子溪以南)1500公尺以下的溪流地區為太田樹蛙之棲息地。命名來自日本兩棲爬蟲類學者太田英利教授,以彰顯其對東亞及臺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貢獻。